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
|
||
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孝感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孝感的机遇期、关键期。中共孝感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就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孝感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经济下行、旱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市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市域经济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居全省4-6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实现减贫35.77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大悟、孝昌两个贫困县摘帽。“三农”工作基础稳固,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46亿斤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品牌建设再上台阶,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大保护和“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运营;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提升,水质稳定达标;“路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区域发展协调共进,汉孝“五个同标准对接”全面启动,武孝城铁、孝汉大道建成通车,316国道改扩建通车,孝感国家高新区建成全省首个日商产业园,临空新城框架拉开,汉孝产业园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加速,汉川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城乡面貌大幅改善,城市“双修”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积极推进,城站路地下空间建设基本完成,老澴河治理工程一期基本完工,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五化”管理等一批改革经验全省推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落实民生“双保”清单,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5%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展,医保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全国推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8.1岁;教育卫生文化改革持续深化,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开放运营,孝文化品牌进一步彰显;民族宗教和谐,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治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快推进;人大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政协议政性常委会和双月协商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社区矫正试点经验全省推广;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严打“电诈”、毒品治理、扫黑除恶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健全“1 5 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和社会大局平稳。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四个意识”明显增强,“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切实纠“四风”、转作风,一大批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得到整治,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形成并巩固发展。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和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加快恢复。 2.“十四五”时期孝感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来看,“十四五”时期是省委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关键时期,孝感面临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机遇,随着党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的对接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全面展开,孝感将迎来一个机遇叠加的发展时期。从全市来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孝汉深度融合、市域一体发展大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两资一促”强力推进,“五化管理”有效实施,形成了较大的发展气场,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跨越。 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不遇重大疫情碰撞叠加,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增加。作为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地区,疫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全市上下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孝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全面实现“五个基本建成”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市。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平安法治孝感。 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华孝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建成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中华孝文化名城。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基本建成生态宜居的水乡园林城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安居乐业,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建成更高生活品质的幸福城市。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对标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定位,对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市3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孝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孝汉同城化走在武汉城市圈前列,市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激发新动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市场主体更有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中华孝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中华孝文化的价值与自信更加彰显,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孝文化名城。 ——美丽宜居孝感展现新风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果,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美丽宜居孝感。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加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加快形成,居民住房条件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 ——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三、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孝汉同城、多元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 7.突出“主城崛起”。坚持市区一体,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厚植主导产业,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形象,做大做强孝感主城区龙头,促进产、城、交通一体化,形成同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挥三个发展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以孝南区、孝感国家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为龙头的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带动全市各地竞相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体制壁垒,推动市本级和孝南区全方位融合共建共竞共享。优化功能布局,支持孝感国家高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支持孝南区打造中国卫生用品之都,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中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支持市临空经济区建成孝汉“同城化”核心区、高端临空产业聚集区。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坚持“东进、南拓、西联、北延”,连通京珠高速、硚孝高速西延伸线、孝汉应高速、汉十高速,形成主城区高速外环线。加快东城新区、南城新区发展,推动老城区、东城新区、南城新区、临空经济区有机融合。加快提升城市美誉度,增强城市活力,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增强城市软实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备、产城一体、生态宜居、形象美好的城市。 8.强化“两带协同”。立足县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产业支撑,全力打造南部汉江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和北部大别山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围绕打造以汉川、应城、云梦、安陆为主体的汉江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支持汉川市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晋级国家队,巩固县域经济“百强”位置;支持应城市建设中部绿色化工产业集聚中心区、中部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母婴护肤产业聚集区、全国温泉养生休闲旅游区,冲刺全省20强;支持云梦县云孝一体化发展,做强新型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安陆市建设孝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安陆核心区、中部工业转型新高地、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打造大别山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支持大悟县打造鄂北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荆楚文旅名县,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强县;支持孝昌县打造华中地区景观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县、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市双峰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华中旅游重要节点、武汉城市圈休闲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9.推进“孝汉同城”。抢抓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机遇,发挥“一主之域、一圈之城、同城之地”的地域优势和“汉孝一家亲”的人文优势,充分对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规划,制定孝汉同城化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在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建。抢抓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建设机遇,一体化规划制定和推动孝汉交通贯通,实现率先同城化,将孝感全域建成武汉市的新外延。研究制定税收共享政策,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做好产业承接、企业配套、市场融入、技术引进、资本融通工作,形成总部在武汉、生产在孝感,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孝感,股东在武汉、资本在孝感,市场在武汉、基地在孝感的高度融合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孝汉产业对接载体,加快孝感临空经济区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武汉自贸区的合作共建,用好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和武汉经济开发区·孝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的两大“金字招牌”,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支持汉川汉江经济长廊与武汉共同打造汉江大湾区,支持市临空经济区打造孝汉同城“桥头堡”,支持双峰山打造孝汉旅游融合排头兵。 10.形成“多元支撑”。坚持市域一盘棋,充分调动市、县、乡、村四级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发展平台、各类市场主体、各种要素单元的能动性,打造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动力的发展引擎,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质主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支撑体系。强化规划支撑,完善市域国土空间治理,开展全域土地质量调查,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注重战略“留白”,预留发展弹性空间,逐步形成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强化节点支撑,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县级为重点加强城区、园区、景区建设,以乡镇(场、街)为重点,开展“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打造孝感更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组织调度和协调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平台支撑,充分发挥孝感国家高新区、市临空经济区、汉孝产业园、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云梦盐化工循环产业园等平台作用,面向全市,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产业招商、服务创业创新,形成市域范围内平台共享、园区共建、项目共招的良好态势。强化动能支撑,充分发挥县(市、区)委“一线指挥部”、县(市、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激励各层面干部人才动力,激发各行业各领域活力,激活更多优质市场主体潜力,把各县(市、区)和市直“三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永动机”。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全省区域创新创业新高地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构建全方位社会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1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紧扣国家“四个面向”布局和省市发展需求,明确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优化市域创新体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用足用活湖北科教大省资源和人才强省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向产业、向企业聚集,把各类开发园区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果优势。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激情,引导孝感高端智能制造企业主动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支持三江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跨区域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开放共享,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以新兴产业和传统骨干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推动应用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12.打造人才聚集“洼地”。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产业导向,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带头人制度,创建技能强省示范县。坚持柔性引才、以用为本,落实楚才引领计划,继续推进“我选湖北·立业孝感”计划、“百名博士联百企”等专项行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支持在孝大中专院校面向地方优化学科设置,加快应用型转型发展,联合培养实用人才。探索人才共享机制,大力发展院士专家经济,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3.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市外高校、研究院所在孝开展合作,支持在孝高校合建产业研究院,搭建更多更有效的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工程,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加大科技金融信贷投放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试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工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 14.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抓住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发展机遇,引入头部企业延伸产业链创新链。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企业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工作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建设、市场运营”模式,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国家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市域经济发展底盘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协同推进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集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培育1个千亿产业、3—5个500亿产业、一批百亿产业和一批小巨人企业。 15.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千企千亿”技改工程,重点提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纸塑包装、建材五大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补链、新支柱产业延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行业竞争力。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现代建材产业园,支持建筑企业提质升级,打造“建筑业强市”。 16.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倍增计划”,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以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配套提升十大特色园区,加快十大产业集群升级裂变,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7.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现代物流、科技和软件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检验检测等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文旅、电商、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支持发展冷链食品安全供应、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坚持精准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8.释放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创新军民融合机制,抢抓军民深度融合国家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军转民”“民参军”项目落地和产业化,打造军事后勤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孝感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探索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全域农旅养融合发展,深度推进路长制,打造覆盖全域的农旅融合示范线,建设武汉“后花园”。 19.建设高效便捷智能的数字孝感。破除数字壁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数字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化社会建设,提升民生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智用”,建成数字孝感运营管理中心,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保障数据安全。 六、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立足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全面开放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国际国内经济分工合作的参与度。 20.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落实促进汽车消费系列政策,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扩大节假日消费,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加快线上与线下融合,培育壮大消费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21.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狠抓“两资一促”,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强项目谋划和立项争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隐形冠军”、高科技企业。规范和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2.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供给与需求匹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产品、水产品和森工、化工等贸易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市临空经济区现代化物流“枢纽港”,构建畅通国内国际的物流大通道。加强与武汉自贸区、武汉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天河国际机场战略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努力实现大进大出。 23.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外资吸引力。用好“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推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培育壮大一批外贸龙头企业,加快国家级皮草、省级童车、禽蛋、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和产业对接,积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主动对接、争取挤进湖北自贸区扩容“盘子”,争取设立武汉海关孝感办事处。支持孝感国家高新区高水平建设日商产业园,市临空经济区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县(市、区)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对外开放基地。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孝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4.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7个县(市、区)“全国粮食产量大县”地位,推进“香粳糯”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油、猪、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46亿斤以上和生猪出栏300万头左右。 25.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以农机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农业发展力度,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块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经济链,升级打造特色水产、茶叶、稻米和麻糖米酒产业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家庭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执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供销合作社等改革。 26.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控负导正”,落实城乡规划系统负面清单,统筹县域城镇与村庄规划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擦亮小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乡村绿化提升工程、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乡村水环境治理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一村多名中职生”计划,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保障机制。 27.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强化可持续稳定脱贫。支持大悟县、孝昌县争取列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狠抓国家和省级改革部署落实落地,促进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2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更优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形成制度化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全力扩大“一网通办”覆盖范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深化“双千”活动,当好“店小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信孝感,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9.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动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妥善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激活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富动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有担当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30.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改革,逐步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完善要素消费和监管,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31.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市以下特别是市区事权和财权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不断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成并运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增强金融普惠性,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预防处置机制。 九、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2.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着力建设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推进“万企上云”工程,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应急等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33.健全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枢纽一体衔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农村地区交通,打造高效通勤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孝感段、武汉枢纽直通线孝感段、武天高速,完成硚孝高速二期工程、武大高速、孝汉应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孝感市区与重要交通节点专线建设,打造更加快捷的交通通道。规划孝汉城际铁路经孝昌延伸至孝感北站,积极争取大别山红色高速公路、武汉铁路枢纽西北外环线毛陈货运站铁路专线。推进普通公路、旅游公路建设,构建纵横交叉网布局。统筹做好孝感城区机场迁建。推进汉川综合港建设。 34.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持续推进“一江三河”和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江河湖库等灌溉区、涝区等流域和区域防洪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农村小微水体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35.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老澴河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建设、邓家河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利用,着力提升水、电、路、气、通信及充电桩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水平,重塑城市风貌,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36.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能源立市,统筹推进清洁煤电、热电联产、新能源和储能发展,优化能源及电网结构,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存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十、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和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持续保持双拥模范城荣誉。 38.深化孝文化品牌建设。发挥孝子之乡独特优势,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基本建成国内孝文化体验目的地。充分激发孝文化活力,整合孝文化资源,举办孝文化艺术节,实施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彰显孝文化魅力、体现孝感特色的精品力作,打造中华孝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基地,加快建设中华敬老园,提升“五孝”特色品牌影响力。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城市书房,完善农家书屋。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全省红色教育基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成市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申报,实施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计划,加强新型传媒推广运用,促进楚剧、善书、皮影、跳鼓、雕花剪纸、水墨漫画等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40.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孝文化、红色文化、荆楚文化和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特色文化制造业等产业,积极申办省内外重大赛事、会展活动。 十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孝感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1.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域内长江干支流“十年禁渔”,推进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湖泊“三退”和汈汊湖清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积极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绿满澴川”,深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2.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扬尘污染治理,严控烟花爆竹燃放,健全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健全完善河(湖)长制,促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体提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4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普及推广,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二、全力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民生“双保”底线,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4.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完善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5.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完善低保对象政策性兜底保障,突出抓好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46.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稳步提升待遇水平。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完善和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动态调整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孤儿养育救助标准,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多措并举解决住房困难。 47.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用性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适合性,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完善在线教育。支持湖北工程学院加快建设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三类学校”底部攻坚。持续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加强专门教育工作,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48.推进健康孝感建设。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持续做好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和模式,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培训演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力支持中医中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完成城区旱厕改造,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以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为引领,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色经济,加快中医药、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平安孝感、法治孝感。 49.深化平安孝感建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应急管理、应急广播、物资保障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着力提升防范自然灾害、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能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50.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孝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规范化水平。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提升立法质效。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规范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司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提升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质效。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高质量实施“八五”普法,深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着力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纵深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法治创建活动。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 51.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做实做细规划建制、组织建设、人口信息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做实做强“四支队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十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2.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有效落实,打造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孝感样板”。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七种能力”。全面实施“鄂纪励十二条”“孝纪励落实十五条”,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加积极开放有效地识才用才容才聚才。坚持严的主基调管党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扎实履行政治巡察职能责任,精准有力执纪执法,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53.充分发挥各方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权力,支持各级人大围绕中心,依法履职。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支持同港澳开展交流合作,广泛汇聚力量,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54.持续增强发展气场。坚持系统谋划、整体部署,突出问题、目标、效果“三个导向”,一体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民生保障各项工作。讲政治、强责任、善担当,自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善谋全局、善抓大事,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在大战大考中敢为责任守关、敢为责任发声、敢为责任牺牲,推动形成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强大合力;树导向、统资源、优治理,坚持好干部实践实绩识别标准,加强资金、项目、要素统筹,优化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推动形成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强大动能;干实事、敢斗争、抓落实,崇尚实干、追求实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当好干事创业“领头羊”、改革创新“开山斧”、为民解难“孺子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推动形成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强大保障。 55.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根据市委建议,制定孝感“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体作用,坚持真评实考树导向,树立客观、实践标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综合考核体系,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孝感“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孝感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来源:孝感市人民政府网) 扫描分享
|